先把自己活成一個品牌,再來學其他技能——給總覺得學不夠卻越學越慌的你
- 蘆薈2寶爸
- 4月11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
那天在咖啡廳聽到隔壁桌的對話:「我上個月報名了短影音課程,這週又要開始學AI繪圖,可是總覺得自己像在蒐集寶可夢...」
我差點轉頭接話:「嘿,我懂!我以前也這樣。」
這幾年看過太多人(包括我自己)掉進「技能松鼠症」的坑——瘋狂囤積各種知識乾貨,硬碟裡躺著沒看完的課程,書架上堆著只翻前兩章的書。最後變成什麼都會一點,但說到「我是誰?」「我能提供什麼獨特價值?」反而說不清楚。
今天想用我被市場揍了五年才領悟的血淚經驗,跟你聊聊為什麼「先打造個人IP」比「學更多技能」重要十倍。放心,不會叫你買課或追蹤IG(笑),純粹是過來人的深夜真心話。
目錄
一、為什麼你學得越多,焦慮感越重?
先說個真實故事:2021年我同時在做這些事——
- 每週上架2支YouTube影片
- 每天寫3000字長文
- 每月開3-4場直播
- 還報名了自我成長課程+社群行銷課
表面看起來超充實對吧?但你知道那時候我每天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嗎?
「乾!今天到底要先做哪件事?」
就像你同時拿著五把不同鑰匙,卻找不到哪把能打開眼前的門。更慘的是,當我終於做出點成績,觀眾的反應是:「你的內容很好,但...你到底是教寫作的?還是教個人品牌?還是創業導師?」
這時候我才驚覺:「當你自己都說不清自己是誰,別人怎麼可能記住你?」
二、那些沒人告訴你的IP真相
1. 技能會貶值,但IP像老酒越陳越香
曾經有一位60歲的會計阿姨,她只做一件事:用LINE貼圖教中小企業「怎麼用Excel記帳才不會被國稅局找麻煩」。
她不會拍抖音、不懂AI、網站陽春到像1990年代的產物。但光靠每月一封電子報,客單價從3000元漲到8萬元。為什麼?因為她把自己活成「Excel記帳界的老媽」這個IP。
反觀那些追著熱門技能跑的人(包括五年前的我),就像天天在換最新款手機——很潮,但永遠在從零開始。

2. 沒有IP的學習,根本是往破洞的水桶倒水
我學過文案寫作、剪輯、SEO、FB廣告投放...但真正讓收入翻倍的,反而是「停下來整理人生故事」的那三個月。
當我寫完「100個為什麼」清單(後面會教你怎麼做),才發現:
- 被問最多的不是寫作技巧,而是「怎麼把專業變成故事」
- 真正擅長的不是教方法,而是幫人挖出被忽略的自身價值
那些付費課程沒教的東西,反而成了我的超能力。
3. IP不是人設,是「價值過濾器」
很多人怕做IP就要裝逼、立人設。其實正好相反!我的工程師客戶阿國就是典型案例:
他原本覺得自己「只是個寫程式的」,硬學業務技巧反而尬到爆。後來我逼他做兩件事:
1. 在每個技術文章開頭加一段「這功能可以幫你少加幾天班」
2. 每週發一篇「PM絕對看不懂的工程師冷笑話」
結果呢?三個月後客戶自己找上門:「我們就需要你這種懂工程師思維的顧問!」
這就是IP的魔法——當你夠鮮明,對的人會自己帶著錢包來敲門。

三、三步驟找到你的「IP原廠設定」

與其報名新課程,不如先花三天做這些事:
▍Step1:挖出你的「被問體質」
拿出手機備忘錄,回答這題:「過去三年,朋友/同事最常因為什麼事找你商量?」
我自己的答案意外地樸實:
- 幫人把複雜觀念變得好懂(所以才開始寫作)
- 總能從失敗經驗挖出可用方法(因為我人生超常跌倒)
- 擅長把B級素材組合成A級內容(窮小孩的生存技能啊)
這些「你覺得理所當然」的能力,往往就是IP的最佳起點。
▍Step2:設計你的「啊哈金句」
別被「金句」嚇到,其實就是:「你每次說完,對方會眼睛發亮的那句話」
舉例:
- 我的版本:「所謂乾貨,其實是別人消化過的嘔吐物」
- 烘焙師客戶:「真正的甜點,是連糖尿病醫師都想偷吃」
- 健身教練:「我不是要你練出腹肌,是練出偷吃宵夜的本錢」
這句子的威力在於——當有人需要相關服務時,腦中會自動跳出你的聲音。
▍Step3:啟動「最小可行性輸出」
與其規劃完美的內容日曆,不如每天做這件事:
睡前用手機錄60秒語音,主題是:「今天遇到最幹的事,教會我什麼?」
堅持30天後你會發現:
1. 慢慢能從日常碎念中提煉出觀點
2. 自然養成「把經驗轉化成內容」的肌肉記憶
3. 最重要的是——找到自己真正的說話腔調
四、關於IP的常見迷思
Q:我還沒有專業,能做IP嗎?
A:我合作過最紅的IP案例,是個專門教人「怎麼用便利貼整理房間」的家庭主婦。她的專業不是收納技巧,而是「讓懶人連便利貼都懶得撕」的極簡哲學。
Q:做IP是不是要一直曝隱私?
A:其實你可以學我客戶老張。這個中年大叔只做三件事:
1. 每週發一篇「幫兒子改作文」的過程
2. 把客戶來信整理成「職場爸味語錄」
3. 每年拍一張和同件格子襯衫的合照
照樣接到出版社出書邀約。
Q:如果中途想轉型怎麼辦?
A:這正是IP最大的優勢!我的健身教練朋友,從「減脂狂人」轉型成「壓力管理教練」,反而業績翻倍。因為老粉見證他的轉變,新粉覺得他更真實。

五、寫在最後:給五年後的你
現在請想像這個場景:五年後的深夜,有人傳訊息感謝你:「因為你當時那篇關於 OO 的文章,改變了我的人生...」
那個 OO 會是什麼?
是「怎麼用ChatGPT寫爆款文案」?
還是「如何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」?
答案,就藏在今天的選擇裡。
與其繼續當知識倉鼠,不如現在開始——
Comments